老家在何方? 陈又津「书写新二代」的寻踪之旅

  • A
  • A+
  • A++
2016-09-30

二○一三年九月,连锁书店内摆满《印刻文学生活志》创刊十周年刊物,而封面,竟不是外界熟知的白先勇、余光中或其他世界艺文大老,而是她─歷来最年轻的封面人物,陈又津。

 

老家在何方? 陈又津「书写新二代」的寻踪之旅 | 文章内置图片

 

或许你会好奇,陈又津到底是谁?个子小小、有着一头小男孩般俏皮短髮的她,以《少女忽必烈》一书,成为备受瞩目的臺湾文坛新秀。而去年,她的笔却从魔幻的写实,写进她来自福建的爸爸、印尼华侨妈妈,以及书写散落各处的臺湾新移民家庭故事之中。

 

新移民二代  就是个标籤罢了!

 

就像她在着作《准台北人》所叙述的,身为印尼华侨的母亲,在一九八五年,买了一张单程机票,毅然决然地飞抵宝岛,并在为期半年的观光签证即将到期前,将自己嫁给了较自己年长、战后来臺的荣民,在三重定居下来。

 

「说我是外省二代也好,新移民二代也罢,不过就是个标籤而已!」问起陈又津面对跨国婚姻下的身份认同,她看着我,没有迟疑地道出这句。

 

 陈又津说,小学时同学发现妈妈讲话的口音不大一样,曾问「你妈妈是不是外劳?」但她笑说,可能是因为从小妈妈会灌输「你就是混血儿啊」的观念,然后我用这说法去回应外界的质疑,他们也就信了,「但我长大时发现,外界所认知的混血儿,应该是金髮碧眼的长相,现在想想当时会那么说还真有意思」。

 

不过,始终强调自己的生活歷程中没有「新移民二代」标籤的陈又津,回应起父母亲所谓外来身份所带来的困扰时,安静想了片刻,便说了,「过年时,当别人问我老家在哪时,我回答不出来,因为我没有老家。」该说是中国大陆还是印尼?这种和别人不大相同的生命经验,让陈又津觉得,自己不是臺湾人。

 

当然,虽然妈妈为华侨身份,在印尼乡下也曾学过中文,但由于在当地使用频率不高,因此来臺后等同于鸭子听雷,对于臺湾教育更是不瞭解,陈又津回忆,「我的联络簿几乎是我自己盖章的,」对于臺湾劳动阶级甚至是所谓外配的家庭来说,这似乎再普遍不过的现象。

 

老家在何方? 陈又津「书写新二代」的寻踪之旅
(图/取自网路)

 

「书写新二代」

记录隐匿于你我身旁的故事

 

近年,新臺湾之子、外籍配偶子女、新移民二代等名称逐渐被外界提起,而陈又津在大学时期,才惊觉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在她的想法中,臺湾社会强调的新移民二代,不外乎是两种类型,一是生活困苦,一是勤奋向学,获得某某佳绩等,「但介在这之中、连自己都觉得没有被採访价值的二代,他们的移民家庭故事又是什么?」在这种想跳脱典型新二代窠臼的想法下,陈又津展开了她的「书写新二代」计画。

 

她开始逢人便说着她的採访计划,从身边挖掘新移民二代故事,至今已三、四年,共累计二十多则故事。「很多新移民二代由于父母年龄差距较大,常会比一般人更早面临长照问题,不少人亲人相继过往,只能一个人待在臺湾生活,这种举目无亲的感受,其实相当能引起共鸣,」陈又津分享在与新二代聊天时,所发现的共同之处,她认为,从这些共同经验,就能让隐身在各地的新移民二代知道,「原来有人的故事跟我一样」的感觉!

 

 当然,不免俗的,在访谈的最后,依例问起了对于「新二代」的期许,她只淡淡地说,臺湾是个多元的移民社会,不管是外省人、本省人或是新移民,不过就是个集合名词,如果有一天,臺湾社会能不再有这些标籤,那就再好不过了。

 

採访后记

 

临别前,陈又津脸上仍旧挂满笑容,闲聊之余,不忘对我嘱咐着,「如果你周遭有新移民二代的朋友,请推荐给我!」说完,背起包包,挥了挥手转身离去。

 

走回捷运站的路程,在脑中重整方才採访的只字片语,不禁佩服起她想为被主流忽视的新移民二代尽点力的心,她的计划或许不那么完善,但跨出的那一步,却是对这社会的一种关怀……思及此,耳边突然传一声「掰掰」,陈又津踩着自行车从我身旁唿啸而过,或许,是赶着收集新移民二代的故事也说不定吧!

 

「不要以刻板印象去看待所谓的新移民二代、新臺湾之子 。」

 

老家在何方? 陈又津「书写新二代」的寻踪之旅 | 文章内置图片

 

资讯来源:卓越杂志

【101传媒/整理报导】

 

-------------------------------------------------------

文章内容若有侵权疑虑,请来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本文评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