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的人定胜天?「驯化天气」的人与自然新关係

2019-08-07
  • A
  • A+
  • A++

新版的人定胜天?「驯化天气」的人与自然新关係

(科技部人文司郑毓瑜司长(左)与臺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简旭伸教授合影。图由 科技部 提供)

 

目前世界各国在面对气候变迁的应变方案中,已出现一种「驯化天气(taming the weather)」的人与自然新关係的意识形态。国立臺湾大学地理与环境资源学系及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国际学位学程简旭伸教授,执行科技部多年期研究计画,以中国大陆目前积极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即所谓的人「造」雨)之科学技术背后政治与社会分析为例提出唿吁,应更谨慎面对科学家从事地球工程(geo/ climate engineering)所带来的社会发展乃至国际局势影响。

 

简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环境永续与量体地理学研究,根据其研究显示,尽管世界气象组织并不鼓励各国动用国家资源积极发展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中国大陆却反其道而行,不仅广设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weather modification office),除了在粮食、水、生态危机等议题上着墨,甚至在许多省市的大型户外活动也要求「确保蓝天」(亦即不下雨),最着名的案例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当天晚上成功达成不下雨的目标。

 

在科学与政治连动性上,「确保蓝天」的案例也突显出政策为达目的不计成本、不顾专业意见的现象;另一方面,因为政策而刻意人为增强豪雨暴雪导致人员牲畜伤亡,算是「天灾还是人祸?」引发道德质疑。简教授再以2012年伦敦奥运开幕式曾诙谐用一朵云调侃伦敦多变天气为例,说明威权与民主国家在「国家-自然关係(state-nature)」上的差异,相对民主国家体现日常生活与天气和谐共处,威权国家却展现积极控制天气的国家能力与权力。

 

对比过往驯化自然(taming the nature)绝大多数是主要是针对平面上环境生态,现在则扩大至直接驯化天空;如此也与近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提出,人类应谦虚面对大自然挑战的调适与减量作法大相迳庭。

 

当代社会科学需要发展量体观点(volumetric thinking),意即国家政治权力的竞争发展,已从平面大地思维,逐渐转化为立体空间的概念,垂直向上扩展至大气圈,或向下扩展至地下空间,试图透过控制、改变自然环境,用以回应空间新政治与社会难题,如:地方与军队空权使用、跨界大气资源竞逐与分配争议等。并且全球均需正视不顾环境伦理争议的高风险国家,假借寻求快速解决气候变迁难题名义下,行更大尺度地球/ 气候工程之实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关于气候变迁与环境永续的议题,不能仅借助科学技术,同时也必须关注科学技术过度使用的问题,如能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进行跨领域合作,方能促进更具人性化的研究成果。

 

 

 

公告时间:2019/08/07
新闻来源:https://www.most.gov.tw/folksonomy/detail?subSite=main&article_uid=c43985bb-331d-40bf-a5e1-75a5de968bc9&menu_id=9aa56881-8df0-4eb6-a5a7-32a2f72826ff&l=CH&utm_source=rss

 

 

资讯来源:科技部

  • 本文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