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界泰斗张天福 情牵中国茶 永留百岁香

2017-09-10
  • A
  • A+
  • A++

茶学界泰斗张天福 情牵中国茶 永留百岁香 | 文章内置图片

 

 

见证百年兴衰


文.叶子申


6月4日,中国大陆茶界泰斗—张天福于福州仙逝,享年108岁。这位开创茶叶科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先河,生前被尊称为中国「茶学界泰斗」、「20世纪十大茶人」的人物,却总是谦虚地称自己是「一个茶叶界的小学生」。

 

他曾说:「我的一只脚进了茶界就再也拔不出来,能够兴茶富民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结缘 参与復兴中国茶叶


张天福的弟子林杰说:「张老从今年2月18日住院至今已经108天,这段时间,张老的身体每况愈下」。


不过,即便是在住院的日子,张天福仍牵挂着茶叶的发展。在他的弟子们看来,张天福与茶的缘分已经延续了近百年。


1910年,张天福出生于上海一户福州籍的名医家庭。翌年,父母带着他迁回故乡福州,并开办了遂生堂西医局。他发现家乡福建三大特产之一的茶叶发展衰败不堪,决心报考农校,振兴祖国的茶业。


1929年,张天福在福建协和大学修完一年的基础课程后,20岁便以第一名成绩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深造。从此,他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长期致力于茶叶教育、生产、科研和茶文化传播工作。


可以说,张天福见证了100年来中国茶叶的兴衰,并且直接参与了復兴中国茶叶的伟大歷史进程,被尊称为中国茶学界泰斗。


研制 全中国大陆第一台揉茶机


与茶结缘的日子里,张天福为推动茶业发展做了许多事。

20世纪30年代初,福建在属于落后地区,但有着丰富的茶资源。张天福满怀理想来到福建协和大学任教并开始筹办茶叶改良农场。
1935年,他在福建福安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茶叶科研所,并创办了福安茶校,培养和输送了一批茶业技术骨幹。


「当时,中国一直沿用古老的用脚揉捻茶叶的制茶方法,张天福立志改变这种落后生产方式。」厦门茶叶协会秘书长陈志雄说,1941年,张天福成功研制出第一台适合茶农和小型茶叶加工企业使用的手推式揉茶机,改变了乌龙茶「看天做青、靠天吃饭」的落后工艺。
推广 俭清和静的茶礼


福州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林增钦与张天福一家素有往来。
他在微信圈缅怀张天福时称,张天福从事茶业80年,精通中国茶学,深研中外茶艺、茶道、茶礼,集古今茶文化大成,提倡「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这是中国高尚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得到茶学界与茶业界的认同。的确,俭、清、和、静这四个字是张天福晚年对中国茶礼的理解和概括,如今已经被茶界广泛推崇。


「他虽已百岁高龄,却仍然忙得不亦乐乎,无数次被聘请担任全国、全省各种优质茶、名优茶鉴评会主评。」陈志雄说,数十年来,张天福热衷于推广茶文化、唿吁茶叶产业化,「早几年,只要身体健康,他就每日在家中接待访客,处理天南海北茶友的电话、信件,虽不常去茶山、茶市,可关于茶叶的最新动向,他却能娓娓道来」。


百岁之际遇百年好合


张天福另一桩被人津津乐道的美事,是他的百岁姻缘。
2008年12月17日,98岁的张天福与57岁的张晓红在福州低调完婚。在百岁即将到来之时,喜遇百年好合,缘分让他的一生更传奇。
据悉,张天福的原配夫人于1991年去世后,耄耋之年的他孤身一人,对于各类茶事活动,乐于也疲于参与。「我其实在用忙碌沖淡孤单。」张天福说,他觉得生活还是缺失点什么,于是萌生了寻找伴侣的念头。


2008年,身为杂技演员的张晓红在丈夫凯亚病逝后,同张天福结识。凯亚是南京着名茶文化学者,凯亚的父亲吴觉农与张天福同为中国当代十大茶叶专家。随后的日子里,两人经歷了人生的又一次选择。最终,张晓红放弃了自己的演艺事业,风尘僕僕赶到陌生的福州。在她的行李里,张天福看到了6口刷得干干净净的锅。他知道,她真的是来过日子的。


98岁 到厦门当评委


张天福与厦门也颇有渊源。他曾在98岁高龄时到厦门同安,参加莲花高山茶茶王赛评审会。他的出现,也让当时那场活动成了厦门境内最高规格的茶赛。


「那场活动,张老先生很认真,从早上9点到中午近12点,持续近3个小时的评审会,他都亲自品评茶样。参赛的茶样,共6个品种,163种茶样。」陈志雄说,这在多数人看来是一个体力活,可对于98岁的张天福来说,却是一项不容马虎的事。


张天福也曾与厦门华祥苑合作,于2014年打造了一座有机茶园。「这位茶界高人曾在100岁生日时许下心愿,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有机茶园。」华祥苑董事长肖文华说,为此他决心为老人来完成这个心愿。


业界声音


张天福的养生之道有很多,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是每天粗茶淡饭,不喜山珍海味。张老认为,最养生、最有营养的是粗粮;二是喝茶时连杯底的茶渣一同喝下去,张老喜喝未过滤的铁观音,认为杯底的茶渣最有营养,茶渣可以代替粗粮,而且茶渣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很多人把茶渣倒掉让他觉得非常可惜。

 

  • 本文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