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银行何时走出创新之路?

  • A
  • A+
  • A++
2017-08-30

艺术银行何时走出创新之路? | 文章内置图片

 


刘双舟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大陆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


艺术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大众消费支撑。中国大陆艺术市场的起步较晚,至今只有短短20余年,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到2010年至2011年发展高峰时,中国大陆艺术市场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40%。2012年之后出现深度调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艺术市场在发展导向上出现了偏差,即过分注重市场的投资功能而忽略了应有的消费功能,从而导致市场功能失衡。


艺术品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而艺术品消费的主要目的,主观上在于满足生活消费甚至消耗。艺术品投资的社会关注度较高,尤其是以拍卖等公开交易方式进行的艺术品投资活动,一旦拍卖出天价,极易引起大众媒体的宣传报导和吸引公众的目光。
长期以来,这种资讯不对称给社会公众造成极大误导:艺术品交易活动都是投资活动,所有艺术品都可以成为投资对象。在社会大众心目中,艺术品作为投资对象的观念越来越强,而艺术品作为消费物件的观念越来越淡,几乎被人遗忘。


但实际上,艺术品首先是艺术商品,艺术品交易的首要目的应当是满足美化生活的需求,然后才是收藏和投资。艺术市场研究者应当多提倡消费,少忽悠投资。只有这样,艺术家才有可能成为「名家」,其优秀的作品才能被收藏并最终转化为投资对象的「精品」。
谈到大众艺术消费,我们再来关注艺术银行。


目前,国外艺术银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商业性艺术银行;另一种是非商业性艺术银行。


商业艺术银行是由欧洲的私人银行发展起来的,源于银行高端客户对艺术品或艺术资产配置的需求。银行为了迎合和满足这些高端客户的需求,主动提供与艺术品相关的服务,包括资讯研究、鉴价、保全及运输建议、代买代卖、收藏策略、遗产规划、维修监督等。
非商业性艺术银行最早源于加拿大。为支持年轻艺术家创作,增加大众接触、瞭解和欣赏艺术品的机会。


1972年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成立了加拿大艺术银行,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或政策保障,由艺术银行购买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再将作品销售或租赁给政府机关、公共空间、企业或私人用于陈列、装饰、收藏等,从交易中获得运转资金来支持艺术发展。
近年来,在艺术金融实践中,不少银行均尝试过开展欧洲式的艺术银行业务,但由于中国大陆传统银行无论在机制上还是在体制上均不同于欧美,因此这项业务的进展非常艰难和缓慢。同时,也有不少民间文化艺术机构以「艺术银行」之名尝试加拿大模式的艺术银行业务,开展艺术品租赁活动,但这种模式的公信力不足,业务开展非常困难。

 

支援和鼓励大众艺术消费是艺术银行模式创新的方向。我们需要一种能够融合两类艺术银行业务的综合性艺术银行模式,该模式一是不受传统金融机构现有机制和体制的限制,二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和民间资本,三是可以满足艺术市场各个不同层次的艺术需求。要让买得起的消费者敢投资、让买不起的消费者能用得起(比如租赁)、让用不起的消费者能欣赏得起(比如各种展览),这种艺术银行应该集金融机构、推广机构、展销机构、租赁机构、艺术电商等机构功能于一体。


总之,我们需要一个为艺术品大众消费服务、能推动艺术品大众消费市场发展的新艺术银行模式。

 

【101传媒/整理报导】

 

-------------------------------------------------------

文章内容若有侵权疑虑,请来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本文评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