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与亚马逊 谁是最大赢家

  • A
  • A+
  • A++
2014-12-31

谷歌与亚马逊 谁是最大赢家

(图/取自网路)

 

网路科技的发展,常常会颠覆市场的游戏规则,原本的大客户可能变成竞争者。就如之前的文章Google与Amazon之间不能不说的竞争所述,Google 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昔日的大客户 Amazon,而不是 Apple 了。因为 Amazon 已经逐渐取代 Google成为很多网购者搜寻产品的入口网站。利用广大的产品搜寻流量,Amazon 也顺势推出网路广告来瓜分广告客户的预算大饼,因而成为 Google 的主要竞争对手。

 

 

对此,市场甚至有一传闻 :Google 将结合零售通路商推出 「BuyNow(立即购)」服务,进一步跟Amazon 在线上购物领域竞争,试图以攻防并进的策略,抢回产品搜寻入口的主导权与流量。然而,网路两强鹬蚌相争,预计第三方金流、物流、通路商、消费者都会是这场竞赛中的渔翁,究竟谁能从中得到最大利益,还要看Google与Amazon的竞争布局如何发展下去,让我们拭目以待 。

 

 

Google 併购 CI 取得 WTB 技术

 

虽然 Google 尚未证实此项传言,但从 Google 在去年併购 CI - Channel Intellgence,取得通路产品导购串联的[WTB (Where-To-Buy)] 技术看来,Google 应该已经布局「BuyNow」[立即购]策略已久,且有媒体指出 Google 正在与几个零售通路商讨论 BuyNow 的业务合作,应当有可能近期就会在主要市场推出此业务。

 

 

被 Google 併购前,WTB [何处购]是 CI 的主要产品,协助品牌透过官网的产品说明页面崁入 WTB 按钮,协助消费者直接连结到零售通路网站的相同产品销售网页,一键式完成採购流程。CI 的主要竞争对手有美国的 PriceSpider及欧洲的 ICELEADS。其应用操作流程如下:

 

1.消费者到品牌官网搜寻产品

 

2.找到产品页面后,直接点选BuyNow(或称WTB)按钮列出所有连结的零售网站

 

3.选择零售商点选BuyNow直接连结到零售网站的相对应产品购买页

 

WTB 进化到 BuyNow

 

品牌客户可以结合WTB技术将消费者导引到特定通路,并且呈现该品牌商品的销售通路与产品售价,消费者只需要按下「BuyNow」来决定要在哪个通路购买就可完成採购。除非消费者要跟其他品牌对比 (那也是品牌最不希望看到的),否则使用Google 的产品搜寻已经变成是多余的步骤。可见 CI的品牌 WTB 服务对 Google 的流量也是不利的,所以有必要修正。因此 Google 併购 CI 不到两年的时间,已经开始通知品牌厂商将停止品牌官网的WTB导购服务,并可能正在修正 WTB 成为 Google 搜寻产品页面的 BuyNow立即购功能,用来连结零售通路商直接出货给消费者,简化消费者的网路购买流程,并有可能提供消费者第三方支付与交易保证。

 

 

 

BuyNow 产品到消费者

 

运用WTB相同的概念,Google 的BuyNow应当只是连结搜寻到的产品网页与零售通路,可能还加上串连第三方支付或加上第三方物流,并不是像 Amazon 一样的电商市集平台(MarketPlace),拥有自有金流跟仓储物流,而中小型卖家也须将产品放进Amazon仓库(中大型卖家也可串连自有外包仓)。Google 有可能让消费者搜寻到产品网页后,可选择使用BuyNow功能,运用第三方金流或提出自有金流进行代收代付,产品的出货还是由连结的零售通路负责。只要透过 API 串连零售商,第三方金流与物流,让通路商可以放心出货给消费者,不用担心物流与如何收钱的问题。消费者也可能因为有 Google 当网路交易保证,而降低对中小型零售商的疑虑,让消费者除了 Amazon 外还有更多的选择。

 

 

 

实体与微型电商加速网路销售

 

Google 如果可以提出容易使用的API串连技术让实体通路与微型电商使用,降低进入电商的技术障碍,搭配 Google 强大的产品搜寻引擎,将可以带给零售通路销售产品很高的流量。加上 Google 如果也可解决零售商金流与物流的问题,并提供消费者网路交易的保障,将会有机会加速实体通路与微型电商的网路销售脚步。

 

 

 

通路与品牌电商化

 

Google 推出这样的 BuyNow 服务对实体通路商而言应当是建立电商的好时机。加上 Amazon 也开始尝试推出自有的产品品牌,很多品牌商也可能视 Amazon 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品牌建立直营电商也是无法避免的趋势。

 

 

 

平台电商 vs 策略联盟

 

虽然帐面没有获利,Amazon 仍积极运用市场资金扩张仓库与建立自有物流系统,成为平台电商龙头,除了对实体通路造成威胁,也挟其高产品搜寻流量推出广告与 Google 直接产生竞争。Google 虽然仍有高获利且拥有大量现金,但产品搜寻流量已经慢慢流失到产品搜寻功能强大的 Amazon 上。因策略考量,个人认为 Google 应当不会建立自有仓库而成为平台电商,而是利用策略联盟方式整合零售通路商与第三方资源与服务推出"BuyNow" 加以因应,将会更符合 Google 的利益与长期发展,也会更有机会建立起比 Amazon 更强大的完整电商生态圈。

 

 

且让我们持续关注 Google 是否会如传言般正式推出「BuyNow」服务,与其最后的运作流程是否如我上述的分析与预期发展。因为这两个网路巨人鹬蚌相争,可能会颠覆既有通路结构与游戏规则,产生很多很有潜力的新兴渔翁呢!

 

【一零一传媒/整理报导】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本文评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