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数位流

  • A
  • A+
  • A++
2014-10-24

音乐新数位流

(图/取自网路)

 

音乐进入数位世代其实也歷经很长的一段时间,广义来说,从 1982 年 CD 问世之后,正式宣布音乐的格式从类比进入数位化,而至今 CD 仍是在音乐产业相当主流的载具;不过自 MP3 格式出现,且苹果在 2001 年推出首款 iPod 后,数位流有了相当大的改变,尤其对载具的冲击更为明显, CD 虽仍在,却被搭载 Flash 与微型硬碟的播放机分食不少市场。


而后在随身音乐播放设备、 PC、智慧手持设备一直到 NAS 加入新数位音乐载具的阵容后,使用者聆听音乐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在 Flash 与硬碟越来越便宜、容量越来越大,音乐不再受到 CD 容量限制,加上音乐产业持续低迷下,开始有音乐供应商把脑筋动到更高品质的数位音乐格式上。


以录制的角度,音乐的母带规格是可超过 CD 品质的,只是碍于数位音乐产业长期以 CD 为主,故多半市场流通的音乐皆是以基于 PCM 模式的 16bit 44.1kHz 格式,仅有少数的发烧级SACD 採用 DSD 格式,但实际上录音的水准是可超过 SACD 的格式之上的。


主流市场为何会将格式定在 16bit 44.1kHz ?考量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因为 CD 容量的关係,以更高品质的取样难以装在 CD 内;其次是由于在理论上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在科学研究下多半是介于 20-20kHz ,以 16bit 44.1kHz 录音而言是足以呈现这样的响频范围。


然而类比的感官一直是一种玄学,同样的 16bit 44.1kHz 取样,有人能够分辨原始格式 .WAV、无损压缩格式 .FLAC  以及不同编码的 .MP3 格式的差异,当响频超过理论值时,仍有不少发烧友表示他能够”感受”到原始母带响频与 CD 规格音质的差异。


在储存空间限制变少,原始录音的水准也能超过此格式的情况下,提供母带级的音乐格式并非难事,只是在于消费者是否接受。就目前的音乐产业来看,买断式数位格式音乐挤压了 CD 的生存空间后,又被租赁式串流音乐服务瓜分,是故开始也有音乐厂商愿意贩售母带级音乐档案,不仅是 PCM 下的 .WAV与 .FLAC ,甚至连 DSD 格式也加入销售行列。

音乐新数位流 | 文章内置图片
此外日本音乐产业也感受到高品质数位音乐档案可能会是音乐产业的新商机,故在同时掌握音乐出版、录音与设备三方的 Sony 主导下,有了 Hi-Res 音乐认证的机制,而对于音乐格式与播放设备最低的需求,就是要符合 24bit 取样,并且从去年开始也陆陆续续有更多日系音响品牌推出 Hi-Res 音乐相关设备。


也因为鸡生蛋、蛋生鸡的缘故,能够播放数位母带的设备也开始增加,从家用设备、随身播放机甚至手机所支援的格式也开始有显着的提升,虽然高品质数位格式音乐的优势并非人人都有感受,但却成为音乐发烧友关注的焦点,甚至也有消费者冲着可以播放高品质数位音乐的机能购买这些新式设备。

 


【一零一传媒/整理报导】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观点,来源于网际网路及其他网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讯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本文评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