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美感教育教师参访荷兰美感与艺术教育满载而归

2019-11-25
  • A
  • A+
  • A++

2019美感教育教师参访荷兰美感与艺术教育满载而归

(汉斯应用科技大学音乐学院爵士乐系经理人克鲁格与荷兰团合影。图由 教育部 提供)

 

教育部首次办理「美感教育工作教师国外进修参访」,委请国立臺湾师范大学协助规划荷兰美感与艺术教育行程,并从全国中小学遴选优秀美感教育工作教师,由计画共同主持人黄纯敏教授及协同主持人陈淳迪教授率团,于108年10月25日至11月3日展开为期10日的荷兰参访活动。

 

以学习者为本位的跨学科艺术教育

 

荷兰的教育体制开放、多元且务实,强调国际多样性、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程弹性以及跟社区社会的连结性。本次参访大学、中学及小学共4所学校,教师们得以一窥不同教育阶段有关美感与艺术教育的环境设施、空间规划、课程发展与课室教学。

 

方提斯应用科技大学(Fontys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艺术与表演学院(School of Fine and Performing Arts)院长卡伦·尼佛特(Karen Neervoort)介绍学校给予学生高度的自主性及自我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创作的同时,主动提出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需求,学校也会因应学生的需求给予适当的资源与支持。

 

在汉斯应用科技大学(Hanz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音乐学院爵士乐学系经理人兼国际关係专员扬•克鲁格(Jan-Gerd Krüger) 介绍荷兰的艺术教育目标为艺术生活化,期盼学生毕业后能与社会做连结,从该校音乐新馆练习室的玻璃落地窗设计,让学生练习的画面跟周遭社区环境连成一气,成为城市艺术的一角,藉以拉近学校与社区关係,强化学校与社会的连结。

 

胡塞尔耶纳计画实验小学(RK Jenaplan Basisschool De Hussel)源于德国耶纳计画的教育实验,在参访前,邀请德国科隆大学沃尔特·海尔曼(Walter Heilmann)教授为参访团讲述耶纳混龄学习的几个目的:创造力的养成、自我决断力的培养(责任感)、同理心及个人发展、对话与尊重的重视,并陪同参访该校教学现场,让团员亲身观察体验如同在「家庭群组」(family group)里「客厅」一般的多向交流教室设置以及混龄教学。

 

阿玛迪斯高中(Amadeus Lyceum) 为荷兰乌特勒支市具代表性的综合高中之一,重视文化发展与训练的课程,其文化教育包含艺术、媒体、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副校长马克·范德维德(Marc Van de Velde)介绍学校除了艺术知能的基础训练以外,文化遗产为主题融入式的跨领域学科教学为其亮点,例如以荷兰建筑为课程主题,结合数学与物理的知识,以跨学科的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技能以及批判思考。

 

沉浸体验荷式设计艺术之美

 

本次参访美学亮点,除学校教育及库勒慕勒美术馆、梵谷美术馆及国家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外,也特别规划2019年荷兰设计週Dutch Design Week (简称DDW)及恩荷芬设计学院毕业展,让教师们进行观展,获取最新、未来性、创意前瞻的设计概念与环境永续再生的思考。

 

参访过程中,黄纯敏教授与陈淳迪教授也带领团员进行深度讨论,例如以荷兰蓝瓷与东方青花瓷,指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差异,带出歷史贸易以及工艺与经济民生的跨域关係;在参访完荷兰风车群,跟团员们讨论荷兰风车的排水工程以及不同时期的设计材质与美学观点,教师们透过跨学科的讨论激盪出更多回响。

 

团员高雄市新上国小王彦嵓校长表示,此次美感教育工作教师国外进修参访,看到了荷兰国民美学上所展露的独特自信,让所有团员重新思考,在全球化跨领域整合的当代,臺湾美感教育如何有更新思维;臺中市立文华高中高嘉宏老师表示,透过美感参访活动及教授的引领下,了解重视人格发展与创造力的荷兰教育模式,也反应在美学教育及荷兰设计週众多的作品中,让教师在思考其造形美感之余,也同时进入荷兰教育养成的思考提问,透过设计与美感,关注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议题。

 

荷兰美感与艺术教育参访,不仅开启臺湾与荷兰的交流契机,提升老师的国际视野与艺文知能,更重要的是凝聚来自全臺美感计画与学科领域的教师们,投身美感教育改造工程的信心以及彼此间的伙伴关係。明年5月前将陆续透过课程开发、艺术创作、讲座、社群交流等方式,在校园、社群媒体、校际联盟以及全臺美感教育活动中,公开分享参访经验,撒播美感教育的种子。
期能转化为开展学生美感经验与文化知能的教育行动,并鼓舞学生自发学习的动机与热情,厚植核心素养,进而落实全民美育。

 

 

 

公告时间:2019/11/25
新闻来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819FF4634AA724F4

 

 

资讯来源:教育部

  • 本文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