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往来便利 助她完成母亲夙愿

2018-02-11
  • A
  • A+
  • A++

现在,臺湾人要到中国大陆十分方便,有臺湾人笑称「早上在臺北吃完早餐出发,中午就能到达厦门吃午餐」,这是两岸交流不断加深、两岸同胞不断努力的结果。在30年前,老一辈人因为两岸曾经的动盪,背井离乡、骨肉分离,他们也成为了两岸交流的见证者。

 

79岁高龄的臺湾人张阿珠也是那段时期的亲歷者,她向记者讲述了她与母亲曲折的寻亲故事。1948年,她跟随家人到厦门探亲后就与臺湾的亲人失去了联繫,母亲王招治一生的夙愿就是能够回臺湾看看,但直到去世也没能完成这个心愿。2009年,张阿珠踏上了暌违60余年的宝岛臺湾,替母亲完成了夙愿。「现在不一样了,臺湾想回去就回去。」回想起过去寻亲的艰难歷程,张阿珠连连感叹如今的便利。

 

两岸往来便利  助她完成母亲夙愿

 

写寻亲传单托人带回臺湾

 

张阿珠是臺南人,她的父亲做建材生意。1948年,父亲带着一家人到厦门,一方面找大哥探亲,一方面是探探厦门的建材市场,想要在厦门做点生意。那年她只有8岁,年幼的她怎么也想不到那次的厦门行,让她与臺湾的亲人分隔了几十年。

 

「我们到厦门不久之后,两岸的局势就开始紧张,无法回臺湾了。」张阿珠说,雪上加霜的是,她的父亲和一个弟弟先后得了急病去世,只留下她和年幼的弟弟还有柔弱的母亲王招治。

 

「在厦门,我们除了大伯之外再无帮衬,母亲好不容易才把我和弟弟拉扯大。」想起母亲所受的苦,老人双眼泛起了泪花,「她一辈子的心愿就是能够回臺湾看看。」1987年,得知两岸恢復往来,一家人都十分开心,但是王招治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已经没办法回臺湾了。

 

尽管如此,张阿珠一家还是没有放弃,积极寻找在臺湾的亲人。「那时候我在厦门的医院工作,两岸恢復往来之后,经常会有一些臺湾人到医院看病,我就向他们打听,认不认识我的家人。」张阿珠说,她和弟弟一起写了一份传单,写明自己家在厦门的情况,请要回臺湾的人帮忙带回去。「那时候发了好多传单,只要是从臺湾来医院的人,我们都会请他们帮忙带。」张阿珠说,「我们也知道这样做,找到亲人的可能性不高,但是想着万一他们在臺湾看到传单,得知我们过得很好,这也是一种慰藉」。

 

表哥赴陆看望 母亲笑了

 

自1987年以来,两岸人民往来越来越频繁,张阿珠打听到的消息也越来越多,苦苦寻亲的一家人终于看到希望。「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找到了一个在臺湾认识我姑姑的人,并从她那里打听到了我姑姑的电话号码。」张阿珠说,怀着激动的心情,他们与姑姑通了电话。

 

「那是这么多年来,我们第一次与臺湾的亲人取得联繫。」张阿珠说,「虽然未能见面,但是这通电话缓解了母亲的思乡之情。」更让张阿珠一家人感到高兴的是,通过姑姑,他们联繫到了其他亲人。「姑姑帮我们找到了我的表哥表姐,但是那时候我的舅舅们都已经去世了。」张阿珠说,尽管如此,能联繫上家人还是让张阿珠一家十分兴奋。

 

亲人之间总是相互挂念,王招治一心想回臺湾探亲,她的侄子们也迫切想要见到这位在厦门的姑妈。「跟表哥通过几次电话之后,他就决定到厦门来看我们。」上世纪80年代末,表哥赴厦他们相见,想到当时的场景,张阿珠激动不已。「母亲和表哥抱头痛哭。」张阿珠说,这既是亲人相见的喜悦,也是王招治对那段艰苦岁月的情感宣洩。

 

「表哥在厦门待了几天,那几天是母亲最开心的时光。」张阿珠说,王招治平时不苟言笑,那几天她的嘴角却时常挂着笑容。

 

后来,到厦门看望他们的亲人越来越多。「我其他的表哥和表姐们也都陆续到厦门看望我们。」张阿珠说,这让没办法亲自回臺湾的母亲不再那么遗憾。

 

回臺湾帮母亲完成心愿

 

无论人们怀着怎样的心情,岁月依旧不停往前走,1994年王招治去世了,最终也没能回到臺湾。「去世前,母亲跟我说让我们把她的骨灰撒到海里,让她随着大海漂回臺湾。」回想起母亲的话,张阿珠的泪水湿了衣袖,「虽然我们没有那么做,但是现在回臺湾的时候,都会把母亲的骨灰带一点在身上,踏上那片她日思夜想的土地后,告诉她『妈,我们到了,这就是臺湾。』」

 

「我一辈子都在帮母亲寻亲,她的夙愿我们替她完成。」张阿珠说,2009年她和弟弟终于有机会回到臺湾。那次到臺湾,不仅帮母亲完成了心愿,也让她找到了儿时的玩伴。

 

「现在我们到臺湾很方便了,臺湾的亲人也经常到厦门看我们。」张阿珠说,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取得联繫之后,他们的往来越来越频繁,「现在臺湾的表哥表姐们经常到厦门小住,有时候一整个家族组团,既探亲也顺便旅游。」老人指着相册告诉记者,「这就是上次他们来时候拍的大合照」。

 

在张阿珠看来,两岸交流30周年除了让她和臺湾的亲人联繫更加紧密之外,也吸引着许多臺湾人到中国大陆。「现在臺湾的亲戚来了之后会惊叹中国大陆的发展速度,感叹我们吃穿住行都这么舒适。」张阿珠说。

 

  • 本文评论:
分享: